在夏至的阳光下,62岁的潘奶奶轻轻触碰耳后的人工耳蜗外机,孙子的欢笑声和窗外的鸟鸣声如清泉般流入耳畔。谁能想到,一个月前,她还在为左耳流脓、听力骤减而苦恼不堪。医生的诊断书上写道“双耳胆脂瘤、双侧极重度耳聋”,几乎就像宣告了她与声音世界的诀别。然而,在贵黔国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张学渊教授的团队成功为她植入了左耳人工耳蜗,不仅清除了病灶,更在她这个年纪让她重获了“新声”。
这是在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政策落地后,贵黔医院完成的第三例人工耳蜗手术。自开业近六年以来,贵黔医院已完成超过三百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如今,人工耳蜗的单套价格从20余万元降至约5万元,降幅达75%。自7月1日起,部分耗材已纳入贵州医保,这项政策利好与医疗技术的进步共同为听障患者铺就了“有声未来”。
张学渊教授在耳鼻咽喉领域深耕了二十年,他在贵黔医院的手术台上,手持电极阵列,精准植入患者的耳蜗。这一不足5毫米的电子装置,承载着中国听力医学的重大突破。从20世纪80年代多通道人工耳蜗问世起,极重度耳聋的患者便迎来了曙光。而1995年,国内首例多通道人工耳蜗手术成功后,张学渊教授已在该领域占据了前沿地位。
然而,人工耳蜗的高昂费用曾使许多家庭陷入困境,听障儿童的康复之路十分艰难。2009年,国家启动了针对贫困听障儿童的康复计划,很多孩子只能远赴重庆进行手术。目睹这些家庭的艰辛,张学渊教授决定在贵州建立高水平的耳鼻咽喉专科,2019年他来到贵黔医院,为 Southwest地区的人工耳蜗技术普及开辟了新篇章。
贵黔医院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不仅拥有国际顶尖的耳内镜系统和听力诊断设备,还配备了术中神经监测仪,构筑牢固的手术基础。张教授曾投资3000万元打造国际化诊疗体系,形成影像诊断、术中监测与术后评估的一体化系统,为手术提供精准导航。
人工耳蜗植入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张教授建立了MDT多学科会诊体系,确保在手术方案制定时,听力学家、语言治疗师和心理专家共同参与,从而为患者量身定制“听觉重生”方案。
2020年,贵黔医院与贵州省残疾人康复中心签约,成为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康复救助的定点手术医院,承担从筛查、手术到调机、评估的全流程责任。同时,张教授和团队积极深入基层,为偏远地区的患者提供公益筛查。至今,科室已成功完成超过300台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者年龄从8个月婴儿到75岁老人,且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疗效显著。
面对耳蜗骨化等疑难病例,张学渊教授始终迎难而上。一旦接到求助,他便迅速赶往现场,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成功为患者植入电极,打通“声音通道”。他始终坚持“接下手术就要全力以赴”的信念,这份承诺源于他对职业的敬畏与热爱。即便已是行业的权威,张教授仍保持每日1-2小时的专业阅读,并在手术前反复模拟演练,以确保万无一失。
为了惠及更多患者,张学渊教授还建立了系统化的培养机制,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和复杂案例讨论,以提升年轻医生的临床思维与决策能力。在手术台上,他手把手地指导年轻医生,将仁术与仁心代代相传。
在政策支持和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贵黔医院在人工耳蜗领域不断迈进,越来越多的听障患者将走出“无声的世界”,迎来“有声的未来”。在这个健康相关的事业中,918博天堂将继续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共同守护听障患者的声音权利。